营养:不容忽视的抗癌基石
很多人关注"吃什么抗癌",却忽略了营养本身对治疗和康复的巨大影响。在中国,癌症患者营养不良问题十分严峻,尤其在头颈癌、胃癌、肺癌等患者中,超过2/3存在营养不良。
惊人事实:每5位死于癌症的患者中,就有1位直接死因是营养不良,而非癌症本身!
营养不良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(2倍)、延长住院时间(增加50%)、增加治疗副作用、降低生活质量,甚至增加死亡率(3倍)。因此,保障营养是癌症治疗的战略核心。
营养不良的影响
破除饮食误区:告别两个极端
误区一:寻找"超级抗癌食物"
许多人寄望于某种"超级食物"(如红薯、大蒜)来抗癌。但科学研究表明,没有任何单一食物能独立抗癌。身体需要的是全面、均衡的营养来支持免疫系统和治疗耐受力。
关键:多样化饮食,而非迷信单一食物。
误区二:盲目忌口"发物"
过度担心某些食物(如鸡肉、牛肉、海鲜、蘑菇等"发物")会"喂养"肿瘤而忌口。这些说法多源于民间观念,缺乏科学依据。这些所谓的"发物"往往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。
原则:除非过敏,生病前能吃的,生病后大多也能吃。盲目忌口易导致营养不良。
癌症患者饮食"123"原则
一个中心:以保障营养为核心
无论疾病本身还是治疗过程,都会挑战患者的营养状况。吃饭、保障营养,与放疗、化疗、手术同等重要,需提升到战略高度。如何判断营养风险?
- 看年龄: 年龄越大风险越高(70岁以上显著增加)。
- 看癌种: 头颈癌、胃癌、食管癌、胰腺癌、肺癌等风险更高。
- 看体重: 体重过轻或近期体重下降>5%需警惕。
- 看食量: 当前进食量不足平日2/3需关注。
两个基础:均衡全面 + 食品安全
均衡全面的饮食
种类多样,搭配充足。主食、肉、蛋、奶、禽、鱼虾、豆类、蔬果都应摄入。这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、抵抗疾病的基础。
保障食品安全
癌症患者免疫力较低,要格外注意"病从口入"。避免生食或半熟食物(如生鱼片、溏心蛋)。注意食材采购、储存、加工、烹饪各环节卫生,防变质和交叉污染。
三个调整:根据情况动态调整
调整营养素摄入量
治疗期间,蛋白质需求量可能是普通人的1.5-2倍。需根据具体治疗方案(放化疗、手术等)调整特定营养素的摄入。
调整食物形态
针对吞咽困难,可将食物切碎或制成泥状;针对易呛咳,可使用增稠剂调整饮品粘稠度;针对咀嚼无力,可选择高营养密度液体(如肠内营养液)。
调整营养供给方式
当无法用口进食或进食不足时,考虑管饲营养(通过管子将营养液输送到胃肠道,优先推荐,有助于维持肠道功能)或肠外营养(静脉输液,仅在消化道功能丧失时使用)。
不同治疗阶段的饮食要点
放化疗期间:应对副作用
放化疗常引起各种副作用(如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食欲不振、口腔黏膜炎),严重影响进食。需要针对性饮食策略:
- 食欲差:少食多餐,优先蛋白质,尝试不同口味和温度。
- 恶心呕吐:避免油腻、气味重食物,饭后勿平躺,尝试室温食物。
- 口腔黏膜炎:选软食,避免过酸、辣、咸食物,用吸管进食。
- (书中提供了更详细的副作用应对表格)
手术前后:营养支持是关键
- 术前:若有营养不良,应提前营养干预,提高手术耐受力。不盲目延长禁食时间。
- 术后:蛋白质摄入是恢复关键(瘦肉、蛋、鱼、豆制品)。新鲜蔬果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,促进愈合。
- 避免误区:术后只喝汤(营养密度低);过度依赖昂贵补品(效果不确定,甚至可能干扰治疗,如人参、灵芝有抗凝作用)。
特殊情况:乳腺癌(尤其激素治疗者)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;消化道肿瘤术后可能需补充B12等维生素。
素食者怎么办?
不需要强迫素食者吃荤。关键在于通过饮食调整和优化,满足其营养需求。
- 蛋白质: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植物性食物(豆腐、豆浆、腐竹等豆制品)。
- 其他营养素:适量食用坚果、杂豆、全谷物。易缺乏的B12、铁、锌、钙等,可通过优化食物来源补充,必要时在专业指导下使用补充剂。
- 核心:关注点是补充易缺乏的营养,而非强行改变饮食习惯。
癌症患者营养风险分布
康复期饮食:"4少3多2不1维持"
治疗结束后,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、减少并发症、降低复发风险。遵循以下原则:
四少
- 少喝甜饮料
- 少吃高脂高糖深加工食品
- 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
- 少吃太咸食物
三多
- 多吃蔬菜水果
- 多吃全谷物
- 多吃植物蛋白
两不
- 不抽烟不喝酒
- 不过度依赖保健品
一维持
- 维持健康体重
注:红肉指猪牛羊肉,建议一周不超过700g生重,多选蒸煮炖;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尽量少吃;蔬菜指非淀粉类蔬菜(如卷心菜、西兰花),而非土豆、红薯。
核心概念概览
结语:科学营养,助力康复
"在抗癌的道路上,始终需要依靠科学知识,维持良好身体状态,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乘风破浪,早日康复。"
本书提供的原则和建议,不仅适用于癌症患者,对普通人的健康饮食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